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放認關爭

對於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對「放認關爭」這個口號一定不會陌生的,當時是香港學生運動的火紅年代,從「保釣」開始到爭取「中文合化法」等等的行動都是由當時的大學生領頭帶起的。當時的港英政府為了有效統治香港,她們採取「軟的軟、硬的硬」方法去麻痺港人,最主要硬的是對任何政治宣傳、政制及民主參與問題上都緊緊抓住,而其它的只要不影響安定的就由他去搞。當時香港大學生提出口號是:「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爭取權益」,簡稱「放認關爭」。
放眼世界–七、八十年代時還沒有互聯網,電子傳媒傳也沒有今天發達,要知天下事沒有今天這麼方便,那時要到外地遊玩也是一件大事。所以在香港一個小小地方能成為國際都會,必須要有國際視野,要有國際視野就要放眼世界。
認識祖國–因為歷史原因、意識型態原因與及政治原因,表面上中國和香港是斷裂的;但實質上是藕斷絲連的。說到底,始終香港和中國有分割不開的血脈,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深深植入每個香港人的集體潛意識內。我們的上一代,又或上兩代人,大多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難民。如今,我們這一代生於斯、長於斯,不說要認祖歸宗,對國家總要有點認識也不為過吧。
關心社會–早期香港移民、難民都抱著過客心態,對香港事務莫不關心。他們大多在港等待外國收容,又或者等國內政治氣氛改變後返回家鄉,所以香港發展對他們來說是不重要的;就連當時的港英政府都抱著「借來的地方和借來的時間」這個態度來治理香港,所以當時很多政策都是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到後期英國政府亦察覺到這方法不能令香港長治久安,加上香港人對自身的權益不再保持沈默了。
爭取權益–英國殖民地時期,英國人和企業在港佔盡便宜,中國人淪為二等公民,所謂形勢比人強,國家積弱之時惟有自求多福。香港人的智慧並不差,當發現英國人的遊戲規則的玩法後,開始鑽研並加以珍惜,這個我們叫它做「法治」。現在港人開始利用法律去做護自身的權益。
二十年過去了,鮮再聽到現今的大學生說起這個口號,可能師兄們沒有傳遞這個口給他們,使他們無從得悉;又可能他們覺得這個口號經已落後,不合時宜。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是由我覺得有點迂腐的明光社所撰寫的,文中大義是說現今大年青人的文化素質下降,要提升就要重拾「放認關爭」這個口號。素來對明光社的言論不以為意,但這篇文章卻切中心中所想,不知是否我亦開始迂腐古肅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