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高鐵事件與新政治勢力

政府為了硬推高鐵項目不惜重金徵收菜園村土地,以分化有關持份者。在臨門一腳之際,一群80後年青人出來反對,導致尊貴的立法會議員們亦要臨崖勒馬,以拉布方式拖延通過撥款。平心而論,建造高鐵是保持香港仍在大中華經濟圈內的必須手段,但政府以一向舊有手法強推此項目,卻受到年青一輩反彈,他們在反對過程中表現出動員力強、無私心(反而部份立法會議員存在利益衝突)有理據(理據是否充份和持平別論)和有組織,這是政府和有關方面此料不及的。
冷眼觀察事件,心裏矛盾重重,一來建造高鐵是為香港保持競爭力,免被淘汰的手段。但是看到新一代對自己的土地事物開始關心和發聲,加以時日年青人成長後對事物會有更深入的批判的時候,這群新勢力將會是將來左右政治格局的重要一環,那時何愁香港沒有前途。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為官之道

就余署長署任三年後還原D4職級退休,綜觀原因只不過余署長不懂「為官之道」,只知「盡忠職守」而招致今天的後果。在港官場不需身懷絕技,只需緊記十字真言:「推、側、閃、避、卸」與「吹、含、舐、吮、托」而已。能做到前五字真言者可保平安;再能履及後五字真言,必能夠扶搖直上、平歩青雲。
盡忠職守本是為官最起碼的要求,但環顧官場幾人能做到?反而余署長能做到最基本的職責已令眾人讚嘆不矣。賽後檢討余署長未能以D6退休,可以歸納以下數點:首先,余署長身患腰疾,腰骨太直而未能逢迎上級。為聖人者應以百姓為芻狗,怎能事事以社稷為先呢?考慮市民需要而不考慮上級立場者必死無疑。另外就是太盡心事公亦是大忌,所謂大隱隱於朝,朝堂之上本應要將自己收藏,不露鋒芒才對,在相形之下他卻令同儕變成庸官,招人妒忌。最後就是非我族類,此點不只說是馬房文化,余署長沒有大碼頭自然難泊岸;最主要的是另一回事,單看余志穩三字是沒有問題的,但細看他的英文名字卻是「Stephen Fisher」,在政治正確的形勢下,夏佳理也難成律政司長,「漁」署長自然難再進一步了。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蒼蠅間白黑 讒巧令親疏

當有人連跳多級晉升成大內總管之時,惹來朝野竊竊私語之時;同時署任社會福利署署長三年的余志穩,處事表示一向深得朝野內外贊賞,卻在退休之時被貶回D4級,引來輿論反響。
明報更因而作出專訪如下:
【明報專訊】社會福利署 長余志穩下月中退休,連日各個黨派立法會 議 員和社會團體,對他的工作多所讚揚和肯定。近年社會輿論對於官員鞭撻的多,表揚的少,余志穩所獲「禮遇」,確屬異數。從記者採訪綜合所得,余志穩能夠「征 服」一貫嚴苛,甚至可以說刻薄的議員,並無什麼絕招,只是他善盡職責,做到基本要求而已。不過,類如余志穩實事求是作風的官員,在目前花俏太多的官場,並 非太多,而是太少。對於背負「原罪」的副局長和政治助理,如要做「好官」,余志穩有太多值得借鏡之處。
學歷高、資歷深、風評好
署任D6三年未能坐正
余志穩擁有社會學博士學位,以30年政務官的資歷,風評又那麼好,但是只能在首長級第4級(D4)的職級退休,特別是他以D4署任D6職級的社會福 利署長3年,到退休仍然未能「坐正」,「官官相衛」的習氣與他完全無關。余志穩的官運絕不亨通,甚至可以用仕途坎坷來形容,這是說明官場升遷公正嚴明?抑 或體現官場「馬房文化」的真實一面?還是余志穩有外人所不知的局限,以致影響升遷?余志穩作為當事人當然感受最深,不過,決定他能否升級的人應該最清楚。 只是真相難以大白而已。
據記者採訪所得,余志穩在參與處理市區重建 賠償和種族條例時,他的工作雖然得到公衆和族群肯定,卻未獲上司所喜,甚至得罪了個別高層官員。如果這是余志穩仕途止步的原因,則他應該心安理得,近日他得到的評價,就有了實至名歸的基礎。
綜合各個黨派議員和團體對余志穩的評價,主要有五:工作熱誠、敢於面對群衆、聆聽意見、實事求是、勇於承擔。
有議員根據切身經歷讚揚余志穩。例如民主黨 的李永達 說,最深刻是一次重建居民大會上,見到沒有帶隨員、沒有通知傳媒的余志穩出席大會聽意見,雖然居民的批評相當不客氣,但見余表現從容,李永達由此佩服其勇氣,感覺余開明務實。另外,兩年多前就跨區交通津貼問題,晚上8時在東涌 逸東邨舉行的一場居民大會,也見余志穩隻身到場而「技驚四座」。
公民黨 的張超雄 說,余志穩並非那種高高在上的官員,肯聽意見,張表示曾向余反映,時任財政司 長唐英年 未兌現低收入人士享有跨區交通津貼的承諾,後來政府落實推行津貼,張認為這說明余志穩有「做功課」。
民建聯 主席譚耀宗 說,余志穩是實幹的官員,什麼問題都會盡量想辦法解決,不會打官腔。
對於官員工作表現,不同的人基於不同角度或不同準則,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評價,余志穩當然也不能例外。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迄今公開聽到對余志穩的評價,都屬正面,未見負面評論。因此,余志穩被界定為「好官」,大概有較廣泛基礎。因此,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傑 所說「希望各人對署長的正面評價,可以彌補署長在行政機構所受的冷待!」,也許可以代表不少人的心聲了。
好官準則只是基本要求
副局長政治助理付闕如
余志穩「好」在哪裏?「工作熱誠、敢於面對群衆、聆聽意見、實事求是、勇於承擔」,這些就官員而言,其實只是基本要求。余志穩的「好官」案例,說明只要官員做到基本要求,就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好官了。然則,既然「好官」的要求那麼「基本」,為何余志穩卻宛如物以稀為貴地引發那麼多迴響和感嘆?這是當今 官場使人深思的問題。
如何評價大官小官,李鳳英議員另有體會,她以兩句話評價余志穩:「喺咪攞個心出來對人,人哋喺feel到嘅。」這就是了,以「民心在我心」,為做事而做官的官員;與逢迎托拍,鑽營倖進,為做官而做官的官員;兩者在民間和官府的評價,自然不同。
與余志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日立法會議員總結過去一年工作時,對於上任一年的副局長和政治助理,評價大多負面。事實上,除了個別擁有專業資歷的副 局長和政治助理,在其所屬決策局有表現以外,其餘大多數表現可說乏善足陳。副局長的職責之一,本應「定期與立法會議員保持聯繫」,但是過去一年,大多數副 局長顯然未履行這項職責,被議員譏為「隱蔽官員」,副局長不敢到議會解釋政策,要由常任秘書長或副常秘上陣,問責官員變成不問責。至於絕大多數政治助理, 更是不知做了什麼「政治工作」。因此,愈來愈多人質疑副局長和政治助理這一層問責官員,是否有存在的價值。
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的薪酬,由134,150元至223,585元不等,較諸余志穩做了30年政務官,最終只能以月薪約15萬元的D4職級退休,這是 個人仕途際遇抑或制度荒謬所致,值得深思。特別是迄今所見,副局長和政治助理連「好官」的基本要求,連影兒也沒有,余志穩的「好官」實踐,太值得副局長和 政治助理借鏡了。
余志穩署長,你在官場所留下身影,值得感佩。退休愉快。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是是旦旦

最近無線新聞部表現已達到難以忍受,故有「是旦男」惡搞事件。一位前無線記者,在傳媒內部刊物發表一篇文章,文章一針見血、發人深省。故無線續約安排的咨詢期間,香港市民是否就言論自由、傳媒獨立編採作出一分力量呢?今原文照錄與諸君參考:
犬儒與病態—一個前TVB記者的自省
拍了廿年紀錄片,從港台電視部、九七前的亞視、加拿大新時代電視,回流後二零零二年加入無綫新聞部《星期日檔案》出任首席編輯,曾經以為自己專業又「正常」— 評斷是非、邏輯思維、尋找素材並在死線和限制下完成任務。去年底去職轉投傳媒教育,拉開距離才看到自己的犬儒與病態。
  兩年前編《檔案二十年》專輯,從收藏庫搬出過千集故事,部份更是八、九十年代看過的《檔案》經典,周末在無人的辦公室閉門觀看,不需要再和被訪者保持距離,心情隨著主人翁的命運起伏跌宕。和很多新聞部同仁一樣,我們相信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我們也在紀錄歷史。
受爭議的新聞處理
  紀錄歷史,曾經是港人對無綫新聞的期許。處理新聞何時變質?我相信和零四年新聞部改朝換代有關。但新聞是專業,報導出街要經過重重關卡,為什麼「偏頗」的報導可暢通無阻?這幾年事例甚多,下面是較深刻的。
  二零零六年八月駐京記者做直播:「《海峽時報》特派員程翔今天被正式起訴間諜罪,消息指他為台灣XX基金會寫稿,每篇稿收費XX。」記者不用道明消息來源 - 是線人或是國安?新聞可以過關?雖然對報導充滿疑惑,但觀察其他同事反應平靜,似乎已習以為常。
  對電視新聞從業員,無綫的優勢很明顯:收視率、薪酬和社會認同而生的「虛榮感」都比其他媒體佔先,這些都是內部制衡力量特別薄弱原因。和很多機構一樣,提出不受上司認同的採訪議題後果明顯,仍然喜歡這份工作只好妥協。「事旦男」舉牌事件反映公眾的容忍已到極限,要求YouTube拿下片段是無綫一貫霸權主義的反照。
  以下列舉最受爭議的新聞處理:
  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錄音帶於五月十四日曝光,消息傳出各媒體下午一時半開始重點報導,無綫《六點半新聞》卻隻字不提,至晚間新聞才簡短提及,這與新聞的爆炸性和重要性不符。
  「六四」二十周年紀念日,無綫《六點半新聞》以第三條報導「六四」消息,頭、二條是天水圍學生濫藥及立法會研究延長長者乘車優惠。相對其他同類媒體 - 有線新聞、now新聞台及亞視新聞俱詳盡報導,亞視《六點鐘新聞》更佔據完整第一節。
  無綫有關「六四」的報導和專輯不合比例地少;以廿四小時新聞台為例,接受有線及now新聞台專訪的敏感人物包括王丹、吾爾開希、丁子霖、鮑彤、方勵之及方政等。無綫不單沒有專訪這些關鍵人物,播出的平台也棄用《新聞透視》較批判性的方式,改用較軟性的《星期日檔案》,迴避談核心問題的困窘。
  以同類節目比較,香港電台電視部《鏗鏘集》四集《走過二十年》步署精密,出動兩名資深記者,去年十月始於法國、北京和美國採訪,《回家》、《解結》、《延伸》及《守望》編排細膩、借古諷今,從歷史展望未來,是理想的公民教育範本。有線新聞的《神州穿梭》於年初起動,《猙獰歲月》及《回鄉夢碎》由專跑中國新聞的資深記者操持,努力還原歷史面貌。反觀無綫《星期日檔案》的《他們的8964》只在本地拍攝,對事件的檢視與「六四」二十周年的重要性不符。
  新聞自律雖然離市民生活很遠,但年輕人組成「香港投訴合唱團」創作的歌詞,反映觀眾不再被動接受資訊:「CCTVB最快最新、事事旦旦無法過問、報導缺實欠公理、當我係傻要我睇、連篇大話嚇死你。」本來可以疏導觀眾情緒的廣管局電視台牌照公聽會和立法會會議,無綫總經理陳志雲並無善加掌握,反而傲慢回應,觸發更激烈「反無綫」浪潮。
  陳志雲指「路透社規定《趙紫陽回憶錄》的錄音帶要在八時後才可報導,故此六時半新聞未有報導。」(《蘋果日報》零九年七月一日)。這種解說連中學生都說服不了;新聞以快為先,廿四小時新聞台更責無旁貸。新聞部主管考慮政治風險,大可出卅秒「四平八穩」的hard news;但竟將重要新聞由午後拖延至深夜,失誤還要推諉於路透社。
  對於「六四」當日維園集會不作頭條,陳志雲解釋是由於集會「尚未開始」,又指「新聞部完全獨立。公共事務部過去廿年,每五年都會製作「六四」特輯,在「六四」二十周年當天,在《六點半新聞報道》中有關「六四」的新聞也長達八分十二秒。」這些繞過問題核心蒼白無力的強辯,愈說愈無力。
捍衛新聞編輯的防線
  新聞獨立是新聞人以生命捍衛的防線。一九二六年在內地創刊的《大公報》雖是民營,但在抗日和國共兩黨拉攏的動盪時期不偏不倚,總編輯張季鸞提出四不方針:「不黨、不賣、不私、不盲」贏得各方尊敬。張季鸞給同仁的信中說:「假若本報尚有渺小的價值,就在於雖按著商業經營,而仍能保持文人論政的本來面目。」
  無綫新聞編輯方針的「獨立性」出現根本變化,與其推諉予管理層,首先還要躬身自問。年前《星期日檔案》在美國採訪「中國熱」,記錄中外人士熱衷孔子學說。節目播出後總監帶著記者們,與負責海外市場的高層去探討「商機」。去年十月開始,所有跨境採訪,近如深圳、東莞,都要由總監親自向老闆娘匯報才得拍版,重大新聞亦然。新聞突發事故多,賺大錢的企業努力約制成本之餘,並沒有對新聞編輯政策獨立有起碼的尊重。這大半年已經有眾多採訪計劃,因為「不被告知」的原因而泡湯,當然包括今年《星期日檔案》倡議的兩集「六四」專題,計劃往美國和台灣採訪。
  總經理陳志雲掌政後,打破歷年「總經理」的定律。隔天散見於各報娛樂版,不單對娛樂及資訊節目事事參與,《志雲飯局》間中還會在新聞時段出現。《新聞透視》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的《地質公園》專輯中,陳更以「保育人士」身份隨香港大學師生團參觀深涌、茘枝莊、赤洲並暢談生態保護。
  五年前我為《星期日檔案》拍「六四」專輯《離家十五年》,是工作生涯最艱難的採訪。難不在題材而在後面的拉鋸。我們建議採訪王丹、丁子霖,主管以「沒有新意」為由否決;反建議採訪吾爾開希及柴玲等主線,但前者形象負面,後者早已離開民運從商,為我們拒絕。「擦邊球」最後僥倖通過但層層審視,六月七日的檔期,為加強審稿時間一度建議推遲一周播出。新聞和敏感之間取態明顯。
  離開無綫半年,看見自己的犬儒,對偏頗報導也「習以為常」。「事事旦旦」以後TVB前線記者備受攻擊,是無辜的受害人。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大氣電波屬於公眾,群眾的忿怒可以理解。但監督社會公器更有效的方法是出席廣管局本月十四及廿四日舉行的公聽會,發抒己見。若還起不了制衡?那可能要學效內地廿二位媒體人、律師及學者聯署公開信《抵制央視,拒絕洗腦》。將謊言和洗腦拒緒門外。

■羅恩惠
傳媒教育工作者、
獨立紀錄片導演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洗手!洗手!洗手!

H1N1甲型流感成功突襲抵壘,觸及香港政府神經。2003年沙士一役,間接令董建華政府下台,曾特首今次不容有失,親自領軍抗疫。香港經歷沙士之後,用299條人命換來非常深刻痛楚的寶貴經驗,今回港人沉著而認真地對付流感疫情。上星期在美洲傳出疫情消息,港人很多已經開始搶購口罩、消毒液和洗手液了。各大屋邨的管業處亦不待政府呼籲而自動加強清潔消毒,政府亦同時增加了呼籲勤洗手的電視宣傳廣告播放次數。港人平時是「同檯食飯、各自修行」的,但今回又要發揮自律互助的精神,防範於未然,「勤洗手,咪做傳染病幕後黑手!」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小動作

受過沙士一役之後,今次國外豬流感疫情擴大,各方嚴陣以待。專家呼籲市民除了要注重個人衛生和勤洗手之外,亦要減少用手去觸摸眼、鼻、口。我在最初聽到這個呼籲時感到奇怪,那有人會無緣無故去用手觸摸自己的眼、鼻、口呢?於是這兩天都留意四周的人們,才發覺原來我們日常有很多小動作的。用手去觸摸眼、鼻、口原來是很平常,而且頻率亦極高的。
先不說原來不只有「阿叔」才會用手指去挖鼻屎,有時衣冠楚楚的上班族,也會公然在巴士、地鐵或小巴上有此動作的,而且男女數目極之平等的。熬夜多自然會燥熱,眼乾澀又有排泄物一點不出為奇。吃完東西沒潄口,牙縫有食物殘渣也是常有的情況,要清理而身邊沒工具時只有用手。究竟有幾多人會意識到自己的小動作呢?原來用手去觸摸眼、鼻、口的情況是很多的。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流感襲地球

四十年一次大流感潮似乎已在美洲地區揭開序幕了,今次流感是非一般流感,它既有豬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的混合體,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種有效的疫苗能對付。各國政府不敢怠慢,小心應付這場世紀流感潮,最令人不安的是這種病毒好像專針對年青和壯年人。
香港醫療系統在平時已呈資源緊張狀態,如果再次出現大規模感染情況,是否能夠變是很令人擔憂的。最令人擔心的是近年香港高官對突發時件的應變表現,今次是事件非同小可,港人可能又要再一次發揮團結互功的精神,切勿旨意一眾高官可以幫上忙。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歧視

最近才子因發表「傭人國家」而引起一場風波,令我想起在未回歸時香港警察一宗真人真事的故事。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政府仍會從英國招募國民來港當督察,英國公民來港當督察的門檻比起港人容易得多。當時港人大多要有大學學位才能成功考得督察一職,但英國公民很多都是中學畢業就能到港當督察了。
話說港島衝鋒隊(EU)九號車是小隊督察的坐駕,能坐上此車的警員是比坐其他衝鋒車警員更有「前途」的,因為「近官」的關係,每年表現評核都會比較直接,因為撰寫報告的督察都能直接觀察到該警員的表現。所以很多警員都會爭取可以坐上九號車的。
當年有一位港島衝鋒隊外藉督察在出巡時,看到街邊有一隻瘦弱的唐狗,外藉督察有感而發地說:This is useless Chow dog.
當時車上有位警員突然覺得督察有弦外之音,不假思索就回答:Oh! Yes, but this dog isn’t Chow dog. It gets blue eyes and brown hair.
外藉督察聽後滿臉通紅卻默不作聲。第二天開始該名警員被調離九號車,因為該名督察是棕色頭髮和藍眼睛的。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官商勾結教材版

電盈私有化上訴結果判證監會得直,但電盈主席不排除上訴至終審庭。從林本利一篇文章為電盈十多年來風風雨雨的總結,簡潔地闡述小股民如何在官商勾結的情況下任人魚肉。香港首富從來覺得香港人誤會了他、誤會了他的家人、誤會了他的僱員;甚至誤會了他的集團。香港從來是冒險者的天堂,香港人從來是願賭服輸而且賭品甚佳的,但對於輸打贏要、趕盡殺絕的手法卻非常反感。能正正當當的把對手擊倒,誰也會心服口服。財大氣粗對弱小毫不留情,就算是贏得了法理卻得不到民心。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面目模糊的預算案

沒有認真細看整份預算案,只從傳媒口中引述就作出評論是不公平的,就如毛主席生前說過沒有做過研究的人沒有發言權一樣,但仍想說出心裡一點點的鬱結。整份預算案叫人說不出所然,既沒有重心亦沒有方向,更沒有遠景。簡單一句就是一份份內事的功課,就如老師分發下來的功課,做學生想早點去打電玩一般心情完成似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沒有用心去做,只將數字東拉西補的填上去就完成了。
自從中央政府暗示或半明示地表明曾司長沒可能坐上特首的寶座後,曾司長彷如出家人一樣–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了。其實坐在財政司長這個位置上,不算萬人之上亦算是位極人臣吧。曾司長在政府服務多年,就算現在退休都不會影響他的生活吧。所謂人死留名,雁過留聲,雖然在仕途上遇上休止符,但數百萬人的生活福祉仍掌握在他的手上,要是無心戀戰望勿誤盡蒼生啊!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凶兆

事隔一年,舊老細突然來電喧寒問暖、東拉西扯的找話題,我沒氣的一問一答敷衍一會便草草掛線。心裏很不踏實,於是撥個電話給舊同事打探一下,聽說公司最近好像訂單逆市增加了,但錢卻賺不到之餘又問題多多似的。一聽之下,又是找救火隊的時候了,擺明是凶兆一宗。跟太座談起此事,太座說舊老細為人無寶不落,總不會掛念我而來電聊天的,但舊老細是一個不可共患難,亦不可共富貴之人,力勸我不可再為他效力。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強身健體與自求多福

近幾年香港政府大力推行全民運動,希望全港市民能每日運動三分鐘。這樣是一項投資,根據調查,本港市民的平均壽命正按年上升,換言之,香港的人長命了。香港人的壽命比以前的長,但並不代表香港人比以往的健康。根據不同的調查顯示,在香港很多的慢性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這兩個趨勢加起來就有一個很重要的啟示,這就是香港的醫療開支將會是一項很大、很大的數目。
近年政府不斷放試探氣球去尋求新的醫療融資方法,希望能找到新的融資途徑去注入公共醫療體系內,這更加強了我對這個假設的想法。最近香港公共醫療體系失誤頻生,或多或少就是資源緊拙所至。從2003年沙士事件,香港政府在處理上顯得反應遲緩,幸得一班緊守崗位的醫護人員和港人的自發互助,方能度過危機。最近幾次政府處理突發事件中看到他們不但沒有吸取教訓,表現更每況愈下,令人關注政府有否能力再應付重大的醫療事件。
報導指自1918年起,幾乎每四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流感疫情導致多人死亡的事件。2008年起的數年間正是流感疫情爆發的高危期,香港、越南、北京都相繼出現有人感染禽流感的個案,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諸位宜小心身體、自求多福,不宜對政府抱太大期望。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八達通賣旗

一年伊始,八達通公司就推出新服務–就是賣旗籌款時可以利用八逹通作出捐款。新聞報導說,每次規定最小捐款十元,因為新收費機是流動形式,無須接駁固定電源,故可以在街頭用作募捐。八達通是會向籌款機構收取費用的,收費是否有折扣就不得而知。在收聽報導的第一反應是為何公司是由香港鐵路為主要股東(即香港政府是大股東)要向籌款機構收取費用,但細心一想可能是作為防火牆,以免機構濫用這服務。
環顧近十年坊間湧現很多非牟利機構(或聲稱為慈善機構),它們以不同的服務對象,或提供收費或免費的不同服務為藉口,向公眾籌集善款。香港人大多都很願意捐款,但款項的使用卻鮮有人過問,形成一盤可大可小的捐款數目在「無王管」的情況下營運中。在加拿大這些非牟利機構是由中小企營商處管理及支援的,換言之,這是一盤生意。經營者可能不能將盈餘(利潤)直接放入自己的袋中,但經過行政開支等曲線經營,款項的去向又無人問津。要是機構落在起歹心的人手中,善款分分鐘會花得冤枉。